不错,这凤凰挺6的,阿思翠凤凰座6

作者:garyvictor

 

阿思翠,诨名小翠,可算是现如今国产耳塞品牌内数得上号的老资格了,国内做耳塞超过20年历史的厂商不多,小翠可算其中之一。阿思翠的产品序列也涵盖从万元级耳塞到入门级耳塞,换能器应用经验也非常丰富,平价动圈入耳AM800大获成功,入门级动铁单元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普惠级耳塞应用也是小翠开创的先河。


 

相信这一代的发烧友很多都是被小翠启蒙的,大家对小翠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那个朴素又亲切的入门之中,殊不知小翠近几年在中高端产品线当中还是很厚积薄发的,举个栗子,非入耳系列耳机中,LYRA系列凭借一直以来的坚持成为高端非入耳耳塞的常青树。今儿要聊的凤凰座系列研发最早其实也可以追溯到七八年前,而全新的PHOENIX6也跻身万元级耳塞行列。

 

小翠的产品命名中,带6的基本都不会有错,比如平头塞LYRA6,稍微给一点驱动条件,声音就很赞,比如PHOENIX6名字里面也带个6(笑),这个6实际上是6单元的意思,包含4枚静电单元,1枚动铁单元1枚动圈单元,一个耳塞中集齐了三大换能形式,一起封装在钛合金的外壳中。

阿思翠铁粉LOMO胖纸对小翠推出这么一款耳塞其实是颇有微词的——不是嫌贵,而是嫌太慢,按理来说一个二十来年的品牌怎么地都应该有些积淀,然而掌门却是“任性且豪横”,想做什么做什么,今儿做一个普惠的有线耳机,明儿做一堆TWS,基本上小翠的产品序列逻辑具有强烈的薛定谔属性——没人讲的明白,但又确确实实的积累了一大堆平时大家不会怎么注意的声学和调音经验。

 

换到产品思路上有的时候就更加薛定谔了,无论是什么时候的产品包装似乎都在致敬椰树,对,就那个椰子汁,不过倒是比那个高端不少的样子——数十年一日的逆潮流而动,和当下流行的设计感、仪式感、XX感也没啥关系。巨奇怪的是价格也差不多,材质也差不多,怎么多数手机公司做出来就是B格满满,换了小翠就是另外一种几乎相反的感受呢?仿佛两个选项的选择题能在多年的发挥中始终如一的做到避开正确答案,这是一种不一般的能力啊!

 

所幸,PHOENIX6的外观设计和线材基本还都在线。
所幸,小翠的声学部门基本和这事儿是绝缘的,这锅,声音不背。

不过话说回来,好像春哥一直也没怎么管包装的事情,每次聊天都是“我最近又弄了XXX单元,这个单元和XX技术组合,声音不错,你回头来听听?”每次去深圳也是掏出一个外观更惨的电路板出来,对着测试结果让我们试听,这感觉类似一个开了几十年的苍蝇馆子,着永远不会进来,但一旦进去就是“真香定律”

 

好吧,凭着菜(sheng)还(yin)好(bu)吃(cuo),什么都可以原谅你。而且这次卖相确实也还不错,没什么可挑剔的样子,钛合金外壳配合多边形棱角的后壳,设计还挺在线的,分割多边形的锋线如果更加锋利一些就好了。随机附带有一个钛合金立方体,和外壳材质相同,上面还带着唯一的串号,平时挂钥匙链上,偶尔也是个炫耀的资本。

线材插座也是可换线的0.78双针母座,不过官方出厂直接豪横的搭配了两条单晶铜+铜镀银混合材质的线材,一条3.5的和一条4.4的,各种接插件分线口的五金件也是毫不含糊,感觉完全没有换线的必要。单纯看线材和耳机的完成度,包装设计的槽点反而无所谓了。毕竟EDC的是耳机又不是包装盒。

一开始的时候我不是很理解4静电1动圈1动铁这种大胆的玩儿法,按理来说单纯要去堆单元,至少堆在动圈和动铁上才会比较好看才对,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制造商们在使用声扬这颗静电单元的时候都是比较谨慎的,而且很明显看数量PHOENIX6并不是靠堆单元进行声学调适的,不过这种配置加上标称5Ω的阻抗,确实有点看不明白。

 

拿到手之后随便插在macbook air上还是一下放下心来,从单元配置上我猜可能密度非常高,线条感非常强,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如此。PHOENIX6的好处在于松快柔润的声底,高频非常柔顺,这样的处理虽然可能不太容易第一时间立刻感知到,但是对于有经验的老饕而言,耐听和回味二字当得。耐听意味着不刺激,而松快并不意味着软得过分,静电的通病在于容易让人觉得软脚,所幸阿格里奇《彼得鲁西卡》中羊毛锤打击琴弦的颗粒感还是把这种出于偏见的疑虑一扫而空。

4颗静电单元构成了宽松的上半部分,就算是在声音明显比较紧张的钛墨菊下也显得明快而不刺激,负责低频的10mm定制单元则承接了下半部分,从AX7时代起,阿思翠的中高端产品线就有了比较明确的高频方面的刻意偏重,后来非入耳的几个经典型号也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一点这样的风格,但是PHOENIX6这种体积内要实现偏干净宽松的低频和中低频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PHOENIX6的低频部分就是在这种很是费劲的条件下做了出来,低频量感依旧是小翠经典的“够用就好”,质感和层次却都很明确,考虑到声底的宽松特性,这种多不如少的量感特性反而更加合适。

 

最近箱子听得比较多,反而一时半会儿没有办法去过分的苛责耳塞们的声场,于我而言耳塞的音色表现要比空间表现来得更加重要一些,后者通过合适的算法(空间音频)在某些条件下也能够拥有“让人听来有所不同”的表现,单纯从音色上来说,PHOENIX6的钢琴和小提琴表现我还是蛮喜欢的,颗粒感控制是一个比较亮眼的加分项,前者做对了羊毛锤敲击的颗粒感和合适的延音,后者做对了弓弦部分的部分颗粒感,最近和乐团的朋友们玩儿,有机会以极为抵近的距离去聆听乐器本身和现场的录音的区别,抛开受录音条件限制丢失的信息外,现场和录音的音色差距还是能够体会到细微差距的。凤凰座的染色部分弥补了乐器的信息,但是在人声方面,对某些颗粒感又有了一部分放大(人声和小提琴的某些频段是交集),我个人喜欢有颗粒度的乐器和平滑的人声,但确实还没有发现特别兼容这两种属性的器材。当然,这种极为细节的部分只针对高水平器材。

 

驱动特性上面这次来了个大反转,和小翠动辄150Ω阻抗,砖头不够甚至要台机的苛刻条件相比,PHOENIX6简直就是个异类,5Ω阻抗+108dB的灵敏度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插哪儿都行,虽说我是个坚定的数字音源拥趸,但出门的时候我多数还是会带上沉甸甸的钛墨菊,这让我有种说不清楚的安全感。从到手时候随便听听的Macbook Air到七彩虹的小尾巴,再到钛墨菊基本都没怎么挑食,至多就是点风格方面的小取舍,一度治好了我的“不带砖头出门就会焦虑综合症”,包还能再轻个一斤,对一个最近正在增肥的胖子来说这简直是有点过分友好了。

总的来说小翠PHOENIX6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厚积薄发之余忽然融会贯通起来,在外观和声音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声音也撑得起万元级的架子,除了包装土了一点,一如刚刚走出漠北的郭靖,里外里还体现着一些生涩的气质,但是谁又知道几十年之后,又当得侠之大者的称号呢?

参考阅读:

【简单尝鲜万元国塞新品】阿思翠凤凰6试玩手记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6497

老而弥坚?历久弥新? | astrotec Phoenix 6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24113146249446

阿思翠凤凰座Phoenix6体验感受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48869648122032
 

More AUDIOTOP Project: 

浏览量:0